谢邀真人棋牌游戏。 简而言之,麻将配牌为13张牌,幺九牌正好也为13种,这只是一个巧合。 回溯一下麻将发展的历史,从中即可找到一些线索。 当然,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博戏之流难登大雅之堂,麻将留下的史料少之又少。 虽然关于麻将的起源和演变有多种学说,但主流研究者基本都认同麻将由马吊演变而来,在清末定型为现代麻将的观点。 关于麻将历史,可以参见:麻将。 下面我主要谈谈幺九牌与配牌数目的由来。 一.幺九牌的数目。 首先,“幺九牌”是“凑牌游戏”中的概念,因幺九牌效率较低,而幺九刻子分数较高而建立起来。 麻将的前身叶子戏、马吊等,其基本规则与现代麻将不同,非“凑牌成和”,而是“以大击小”的游戏(现代博戏中,“牌九”等依然保留着以大击小的“斗牌”规则)。 换言之,9比1大,9是好牌,1是差牌,所以在“以大击小”的游戏中,并没有“幺九牌”的概念。 幺九牌的数目为1、9数牌的数目(这由门或花色的种类决定)与字牌数目之和。 最早的明代叶子戏为4门牌,每门张数不等,每门有一张“尊牌”(起初为最大的牌,后发展为现代麻将中的三元牌)。 而纸牌发展至清代,3门牌、每门9张、另加3张“幺头”(后发展为三元牌)基本定型下来,可见麻将前身的幺九牌数目与现代麻将并不相同。 其实,“东西南北”4张“风牌”应是在现代麻将成型,固定为四人游戏后(碰和、十湖等纸牌游戏并不限于四人游戏),才出现的每个人的“门风牌”。 在现代麻将出现后,幺九牌的数目也并不确定。 现存的1910年以前的麻将牌中,有相当一部分牌并没有“白”而只有“中”和“发”。 现存最早的麻将书籍,成书于1914年的《麻雀牌谱》中,首次规定了麻将牌数为与现代麻将相同的136张,此后麻将的幺九牌数目才固定为13种。 二.配牌的数目。 如上文所述,麻将最早起源于“斗牌游戏”,其配牌数目是较少的。 至清代“凑牌游戏”发展起来,才有了比较明晰的“配牌”和“和牌”的概念。 和牌形式并非从一开始就是“四面子一雀头”。 几种较著名的凑牌游戏的和牌形式分别为:“碰和”是20张牌,6面子成和;“默和”是10张牌,3面子成和;“十湖”是30张牌,10面子成和。 正是由于这几种规则的游戏性较差,所以历经优胜劣汰,逐渐发展为“四面子一雀头”的和牌形式。 故配牌的数目也是逐渐发展而来的。 《麻雀牌谱》中对麻将和牌之所以是14张的解释是: 麻雀者,以有对子一副(即名雀头),余为两张相连(如四五筒三四万之类),如雀之昂首展翅始可求和,故名之曰麻雀。 这虽然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,但至少表明配牌数目固定为13张的时间应与现代麻将成型为同一时期,即19世纪中晚期,故配牌比幺九牌固定为13种要早。 顺带一提,现代各地的麻将规则中,也有后来又发展为非13张配牌的规则。 最典型的即是台湾与福建地区的16张麻将。 Boomtown博彩场 副总裁兼总经理巴里·雷古拉说:“这是为了我们客人以及700多名工作人员的安全考虑。根据现测出的飓风预警以及风暴路径,暂停营业是我们规避强风暴雨的最好选择。” 三.十三幺九番种的由来。 1914年的《麻雀牌谱》中即记载有“ 国士无双”,但当时的国士无双与现代的十三幺不同,其实是指现代规则中的“十三不搭”。 原文为: 国士无双(附图) 凡起手之牌,既无顺子,亦无搭子,又无对子(如东南西北中发白一筒九筒一万九万一索九索),俗名十三不搭,恶劣之极,当贺满门。 可见,在当时“十三幺九”仅仅作为“十三不搭”的一个特例,并没有与现代规则中“十三幺九”所对应的番种与和牌形式。 1938年出版的《麻雀秘诀》一书中,仍然没有现代的“十三幺九”。 其实现代规则中的“十三幺九”是二战以后才产生的较新的麻将规则。 而且由于和牌是14张,而幺九牌只有13张,所以规定和牌中有一副幺九牌对子,这其实已经背离了这一番种原本的名称“国士无双”。 总结起来,现代麻将中的配牌数目与幺九牌数目经历了各自的演变过程,最终均发展为13张是一个巧合。 而十三幺九(国士无双)这一番种则是在这种巧合的背景下产生的。 所以说,是先有了13张的配牌和13种幺九牌,又经过了很多年,才有了十三幺九这个番种。 |